盛美原创 | 国产化妆品与国际品牌相比,差距在这两个字

栏目:热点|趋势|数据 发布时间:2017-07-28
分享到:
中国化妆品发展现状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化妆品市场之一。2016年我国化妆品零售市场规模为2222亿元,约占全球化妆品市场的15.45%,仅次于美国。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化妆品零售市场规模将延续增长态势。智研咨询分析认为,预计到2023年我国化妆品零售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159亿元。


不过,尽管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但现在我国的化妆品生产企业整体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而且无论是在科研水平、配方研制还是在高端人才的储备方面,与国际大品牌知名公司都有很大差距。著名化妆品研发人、原上海家化技术总监李慧良认为,中外品牌差距主要就表现在企业对科研重要性的认知方面、科研人员的工匠精神,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化妆品的法律法规方面。


国内与国际品牌的差距

国内化妆品企业注重的是”广告投入、市场营销、渠道组织等方面“,并与跨国品牌看齐,更有部份品牌因企业自身决断的灵活性,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外国。然而与外国品牌相比,中国化妆品的短板在于:研发。


据了解,许多国际化妆品巨头每年的研发经费都在10亿元以上,这个已经超过很多国内企业的销售额。而本土化妆品品牌企业研发经费在亿元以上的亦是屈指可数,这就是本土化妆品品牌与国际化妆品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

 


中国化妆品品牌在经历了早期模仿、重视营销阶段后,现已进入到重视科研技术阶段,百雀羚、相宜本草等品牌市场销量逆势上扬都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相关。企业未来业绩增长的主动力将来自于产品研发和创新。



从基础类科研入手


不过,本土化妆品品牌研发要有所突破,仍有待时日。中国化妆品与国际品牌研发差距主要在时间上,主要表现在基础研发到实际应用上,只有从基础科学上去汲取营养,然后用到应用科学上,才能提高科研含金量。因为化妆品其实涉及到美学、皮肤学、药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只有从基础科学上去汲取营养,然后用到应用科学上,才能最终提高科研含金量。

 

本土化妆品企业研发结构不完善并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部分企业决策层对产品科研的重视程度仅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对需要长时间、费用高的基础类科研的真正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停留在产品宣传方面,也不知如何组织研发人员有效地搭建研究平台。据了解,在国外,一些大的跨国企业会持续对科学家进行研究资助,其中不乏皮肤学家、植物学家、材料工程师等,然后将他们的基础研究应用到产品中。

 


欧莱雅集团CEO安巩曾说,并购和研发是集团持续增长最强劲的助推器,而欧莱雅在基础研究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例如3D打印皮肤技术、替代性皮肤测试、My UV Patch等穿戴化妆品设备等等新颖的技术,都是欧莱雅先行推出。此前,欧莱雅已经战略性投资初创基金Partech International Venture VII,该基金所属的母公司专注于科技和尖端数字化,能通过预测和定制工具、人工智能、市场定位和新型服务,帮助欧莱雅开拓创新的研发与服务。在2016年5月,欧莱雅集团还投资了伦敦数字孵化器 Founders Factory。



原料的采购


除政策层面、企业对科研的重视层面外,原材料质量优劣是化妆品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企业没有意识到好的原材料,才是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我国现行的化妆品原料准用的法规中,规定只能使用的是8783种,但在发达国家与地区,能用于化妆品的原料至少有上万种。

 

盛美紧随国际化妆品最新时尚流行趋势,深度整合国内外研发的优质资源,与行业链的上下游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各种战略联盟、合作关系。


盛美与日本术和堂公司在天然原料护肤品、植物芳香精油护肤品方面、质量控制、技术开发方面共同开发合作;与世界最大的天然产物公司——日本一丸化学,共同开发最新的天然植物提取物;与国内大马士革玫瑰基地及植物中心深度合作;与全球著名化妆品行业原料商结成长期合作,如: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瑞士罗氏医药公司、瑞士奇华顿集团等公司,确保及时获得最新、最优、最全的原料信息和原料供应,从源头确保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安全性、可降解性。

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