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行业又「炸」了!别了,概念性添加

发布时间:2020-10-07
分享到:

行业同仁们,是不是朋友圈突然一下子,被一篇《别了!化妆品概念性添加》的文章炸了屏,相信没有几个人,是从药监局官网得到一手的资料,不得不佩服,亲眼能够抓住热度。

国家对化妆品行业规范文件不是很多,《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还是零几年实行的,化妆品备案也才一零年之后。

食药监中药品和食品规范要求要远高于对化妆品的规范,当然食品和健康虚假宣传搞不好就是人命,化妆品最多就是行政处罚。

《新条例》出台后,配套出台下面征求意见稿:

《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

《化妆品注册与备案资料规范》(征求意见稿)

《化妆品新原料注册与备案资料规范》(征求意见稿)

《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所以说,行业要发展好,国家政策一定要到位,化妆品确实是一个宣传大于产品行业,从吹牛皮不打草稿,到新办法出台要打草稿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明确了化妆品责任主体,对行业将是一次很大的一次整顿。


01.

概念添加解读

很多人都说告别了,概念性添加,概念添加这化妆品行业的潜规则,看了竞争对手的宣传语咬牙切齿,过分宣传还好瞎比宣传的到处都是,对于那些好好做品牌的人来说,深恶痛绝。

什么叫概念添加?

举个例子,往大海里打颗鸡蛋,做了一碗紫菜蛋花汤,概念添加好比打到大海的成分。


0.1%算不算一刀切?0.1%算不算一刀切?要不要打色谱?起效量ppm加还是不加?加,增加成本且不能宣称,写在“其他微量成分”消费者还嫌弃,不加,配方设计确实需要它强化功效,配方师头发更少了;

有不少人说有效成分本身就是0.1%~1%含量,甚至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少于0.1%,比如:虾青素,蛇毒肽等。这会误导消费者:认为含量低于0.1%的成分,都没有什么功效,属于概念添加。

这些其实有写:


对于十九条我解读认为,功效原料浓度低于0.1%的,其成分证实有效果,可以在列表中标出。


老版本里,低于1%如酒精,色素还有防腐剂是必须要标出 的,而新版没有提出——

妆品配方中存在含量不超过0.1%(w/w)的成分的,所有不超过0.1%(w/w)的成分应当以“其他微量成分”作为引导语引出另行进行标注,可不按照配方含量的降序列出。

从规范角度来看,本意是让化妆品能够从假大空回归到科学、求真、实事求是,让国内化妆品科学起来,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督促国内公司走正路。


02.

那么问题来了

新办法确实在基础上做出了很多调整, 更为灵活,对行业从业者规范,责任主体更明确,这也是这次更改最需要改变的地方。

但是真的就告别了概念添加了么,个人觉得太难了,这个行业野蛮生长了这么久,一时半会改变很难。


投料作假

在投料上作假,生产记录上少投和不投目前在很多工厂很常见,实际投料低于记录的数据就能够在成分列表出现,成分检测成本很贵,有些成分是检测不出的,看了一些老爸测评的对于化妆品成分的检测也是一些比较好测量的成分,对于检测成分含量还是要从源头工厂去抓,工厂伪造生产记录成本很低,节约成本费用却很划算。

原料商偷笑到天亮,当天就加班加点修改资料,原料商重新编写资料,资料中把活性成分含量标高,实际上不变,来场检验报告造假,这个可行不?问这个问题的估计对代工厂常规常做不熟悉,劣币驱逐良币,资本市场逐利的,当利润达到100%时候,会践踏一些法律,何况规范很宽泛。

有些说飞行检查,查出入库就知道了,广州的小工厂很多,正规化操作真的很难挣钱,产品中那么多成分真的都添加了么,真的就不过期么?


功效宣称你到底管不管?

很多时候,备案也吊头发,化妆品备案对于功效审核还算合理,很多使用方法和功效写的一本正经,但是电商宣传,直播、小红书上的宣传“乱七八糟的”,别说特证、广告法、药监局标签规范,有些功效就差可以“起死回生”了,这些改怎么办。

当然这些不是标示标签规范所能够决定的。


03.

当然了,这肯定是好事,谁不盼望着行业规范起来,大家都有钱赚,微商、直销、美容院打着各样的幌子蒙骗了消费者多少年了,在其他行业完美也不列外是个傻子。

柳州螺蛳粉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地柳州政府重视,制定行业标准,扶持产业,产品也给力,网红直播带货销量上来,紧接着制定更为严格的规范,产品质量好,柳州螺蛳粉就是品牌,越规范越有前途。

广州其实这几年也在做规范事情,相比全国化妆品企业数占比一半多,品牌无数,但是就论质量和规范程度远不及上海,备案员虽不知道广州备案好备点,上海浙江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够执行下来就是好的政策,但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是好事,国产好的产品确实越来越多了,现有国产品牌表现来说,对于国际大品牌也有一战之力。

总的来说,向前了很大的一步。